有件事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
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已经上市有段时间了,它的最大卖点,是提供了人工智能的功能,只是在中国销售的版本里没有。我有朋友已经决定去国外旅游的时候顺便买一只带人工智能的苹果手机回来,在我看来,这无异于自寻烦恼。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毫无用处,虽然我还没有体验过苹果手机的人工智能,但我敢断定,它压根指望不上。
之所以这么说,来自于我使用苹果地图的经验。我是最早使用苹果地图的那批人,2012年去日本旅行之前,恰逢苹果首次推出了自己的地图,于是出发前,我连夜升级了手机系统,以期在旅行中可以使用地图。
到了日本,我发现总是找不到目的地。即使自己身处街头,地图上显示我的实时却大多数位于各种建筑物中。有一次,已经和一位朋友近在咫尺,但还是找不到他。最后费尽周折见面之后,我向他抱怨说,日本的地址还真是复杂啊,复杂到手机都很难定位。那时候还没意识到,是苹果地图在作祟。
回到国内才从新闻上得知,即使是苹果这样优秀的公司,也会推出灾难性的产品,苹果地图就是这样的灾难,其负责人很快被苹果公司开除。事发匆忙,如果在出发前我可以先测试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在日本无法使用,在中国也无法使用,甚至可能在地球任意角落都无法使用。但是手机地图这种,只有在不熟悉的地方你才会使用它,没有人会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打开它。这简直就跟降落伞一样,当你发现它不能用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不过,毕竟出门在外,即使它表现得愚蠢至极,我也只能忍受。
如今距离苹果推出地图功能已经十几年,苹果已经成长为市值3.5万亿美元的公司,但使用它的地图,仍然不得不忍受它的愚蠢。
这种愚蠢体现在,在开车导航经过某些路段时,它会突然间搞不清楚我的位置,比如我正遵循它的导航行驶在高架桥上,并准备“一公里后向右中环之类”,它突然间会以为我不在高架而是在路面上,并按照路面上那一套来给我导航——“下个红绿灯直行,走左边三车道”。可是就在几秒钟之前,我还在高架上啊,除非高架上有个窟窿,我掉到了地面上,否则我绝对没办法从高架上瞬间移动到地面。
有朋友告诉我,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地图软件大多有一个功能,可以在屏幕上点击“在桥上”或是“在桥下”来纠正它的错误。这一功能有其合理性,比如导航显示前方需要上高架,而驾驶者出于种种原因仍然在地面上行驶,导航则已经开始按照驾驶者上了高架来导航,这个时候可以人为选择“在桥下”切换到地面导航。
且不说其他的地图软件分别来自于阿里(高德)和百度,我无意使用。我对于这种手动切换的方法也并不满意,如果是驾驶者的原因导致导航出现错误,驾驶者自然有义务主动纠错,但我明明一直在桥上行驶,导航也知道我一直在桥上行驶,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怎么可能忽然就从桥上移到了桥下呢?所谓的人工智能但凡具备一点智力,理应明白这个道理。
行驶在高架上,出现这样的状况还可以接受,毕竟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大多重合,即使它以为我在地面上,也会继续引导我在前方某个地方上高架。只要高架上行驶的路程够长,就可以同导航“胜利会师”,在它以为我从地面上高架之后继续使用正确的高架导航。
更麻烦的事情发生在隧道里。
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最近一次是上个周末,我行驶在北横通道,北横通道是上海近几年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建设的一条长长的隧道,可以理解为地下版的高架路。
在里面行驶时,地图突然以为,我并不在隧道里,而是在地面上,我记得当时差不多位于中山公园的下方。
人们在建设高架道路时,往往会循着地面道路建设,但在建设隧道时,则会完全忽略地面道路的路线。这么做大概是因为从人们看得见的头顶驾车经过不够礼貌,但从看不见的脚底下经过就完全没问题。所以北横通道的上方,有公园、居民小区、购物中心、办公楼,应有尽有。把这条通道的轨迹放在地面上,它的所到之处全是机动车无法通行甚至是无法到达的地方。
每当出现这种错误,地图就开始凌乱。它会不断地提示我“前往这条道路”,随后给出一条它认为我离开所在公园、居民小区、购物中心、办公楼最近的道路,意思是别在这些地方瞎逗留了,赶紧回到正路上来。实际上由于我还在隧道里移动,导致它随时都在重新规划路线,因而整个地图在不断地旋转与摆动,如果想直观地感受“凌乱”这个词的画面,这是个好机会。
不像在高架上,这种情况下没办法通过硬着头皮往前开的方法帮助地图纠错,因为在市区内北横通道的出入口很少,既然地图认为我在地面上,它会坚持为我提供地面道路的导航,而不挺摇摆的地图画面对于隧道中的我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遇到这种事,我一般都是乖乖认输,留意下一个出口并驶出隧道,选择与导航“失败会师”,并按照它的指示在地面上行驶。北横通道很长,但由于我一直使用苹果地图,所以每次在北横通道都开不了多久就得被迫出来。
除了地下隧道,上海还有许多过黄浦江的隧道。在过江隧道里,苹果地图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开车经过黄浦江底时,苹果地图会突然间以为我在江面上。
出现这种情况时,地图不会像在地下隧道时那样凌乱,而是假装若无其事,让我继续在水面上“漂浮”,离开江面之时才会开始不停建议我在地面上的某些线路上行驶,而此时我仍然在隧道里。
发生这些状况,可能跟移动信号有关,有些地方的手机网络信号覆盖不够好,导致手机会短暂失去互联网链接。即使手机能在下一秒迅速重新联网,在地图眼里,位置已经变了,地图永远默认我在地平面(或是水平面)上。
尽管是手机信号的问题,但在这件事上,我认为移动通信公司没有丝毫的责任。根据我的体验,手机信号出现问题至多不超过一秒钟,在这一秒钟里,苹果地图的心路历程大概是这样的:
这辆车进入了过江隧道
车辆突然消失了
车辆又重新出现在了,它在水面上!
也许,在机器的视角里,汽车可以出现在水面上。但在人类的视角里,只有耶稣可以在水面上行走(马太福音14-25:天将破晓的时候,耶稣从水面上向门徒走去),苹果地图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耶稣受难呢?
也许会有人说,手机地图产品目前还没有用人工智能“赋能”,因而算不上人工智能产品。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如果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有能力给任何产品赋能的话,那么它首先应该解决这个小小的导航问题,尤其是苹果,如果它打算把人工智能当成新手机的卖点,那就更应该先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地图产品中。如果这个导航问题无法解决,无论人工智能被吹得多么天花乱坠,我都只能继续认为它只是提供笑料之外毫无用处的花拳绣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