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没我什么事儿
昨天晚上,阿里巴巴发布了2025财年二季报,该公司在该季度收入2365.03亿元人民币。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十分高兴——这么多的收入中,没有一分来自于我。
多年前,在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大行其道之时,我突发奇想:一个中国人,有没有可能脱离BAT生活?
可惜我的奇想来得晚了一些,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使用微信,而这东西难以摆脱,劝说朋友们改用短信和我联系简直难如登天。这意味着,BAT之中,我无法摆脱其中的T(腾讯)。
至于B(百度),则要简单得多,它的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很容易用微软的Bing或是谷歌来代替,它的其他产品,诸如网盘或是地图,都不是非用不可。所以,我很容易地摆脱了B(百度)。
剩下的阿里巴巴,则处于二者之间——没那么不可或缺但也没那么容易摆脱。我早已不再使用淘宝购物,但却不得不使用支付宝,不是用它来支付,而是要在它的“蚂蚁森林”里面收取“能量雨”。为了鼓励大家使用它,支付宝会给用户们发放“绿色能量”,把这些绿色能量积攒起来,就可以换来公益组织在我国一些干旱地区种下沙棘或是花棒之类的树。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热心环保的人士,她每天会及时地从她的支付宝好友那里收取能量,这还不够,还要收取支付宝赠送的“能量雨”。
每个人每天可以收取一次能量雨,赠送别人一次,被别人赠送一次。如果赠送别人,对方收取之后,自己则可以再收一次能量雨。
同事要求我,每天赠送她一次,她也会回赠我。如果哪天我忘了这么做,她会发来只有三个字的微信,“能量雨”。
对我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我无法用“我不想使用阿里的产品”这个理由拒绝,与其解释,还不如每天花上半分钟去点击一会儿屏幕,每年顺便也在祖国西部种几棵树。
我和阿里产品的缘分仅限于此。不仅仅阿里本身的产品我不用,它投资的项目我也避免使用。所以,阿里系的产品,无论是高德地图或是盒马鲜生,我统统不用,而这对我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影响。
不使用阿里系产品,是因为这家公司实在有点猥琐。比如盒马鲜生超市,至今不提供微信支付的选项,在它的自助结账机器上,只能使用盒马APP或是支付宝支付。我相信,要不是国家要求商家必须接受现金支付,它肯定会把收现金的人工柜台免去,从而强制所有人下载它的APP。
上个月,一个朋友请我吃饭,发来一个地图链接。该链接来自于高德地图,在微信里打开,无法看到完整地址,点击查看“完整信息”,却被提示要下载高德地图的APP。好在它没有隐藏餐厅的名字,所以我仍然可以用其他地图来查找相应的信息。
但这无疑加深了我对于阿里的厌恶。其实,猥琐的不仅仅是阿里,其他APP大多如此,阿里显露出来,只是因为它获得的市场地位巨大,让人更容易感受到它的恶心。
其它的APP,比如在微信里打开大众点评的链接,除了餐厅名字以外的信息一概被隐藏,为了查看餐厅门牌号的几个数字,必须先下载APP。总之,要打开抖音的视频,必须有抖音的APP;想打开小红书直播的链接,必须先装一个小红书。如果一个人能轻易打开微信里的任何链接,我很怀疑他的手机内存是否能够容纳如此之多的APP。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打开他们的APP,而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之前创业的时候,我们也想尽办法让用户打开我们的APP,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来说,“每日活跃用户”(Daily Active Users,DAU)是考察一家公司数据的重要指标,那个时候,我们嘴里每天都是诸如下载量、留存量、“日活”(DAU)、“月活”(MAU)之类的黑话。有了更高的日活或是月活,就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从而融到更多的风险投资。
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也是一种催生日活的方式,它利用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巧妙地让我这个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打开它的人也不得不每天打开它,为它贡献一个每日活跃用户。但是,这样近乎造假的数据有用吗?显然,APP的运营者在融资时可以可以这样解释:虽然我这样的用户现在没有为阿里贡献一分钱的收入,但只要让我每天打开它,也许某天它推出了某个新的功能,可以让我这样的铁公鸡为之拔毛。对此,我只能说,走着瞧吧。
如今,中国互联网的地缘政治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互联网大厂的代名词已经不再是BAT,所以我脱离BAT生活实验的外延也有所扩展——扩展成了除了微信以外,尽量不使用其他互联网大公司的APP,所以,我没有抖音、美团,不仅仅没有他们的APP,连账号都没有注册过。去年底,我不知为何鬼迷心窍注册了小红书,尽管随后就删除了APP,但因为注册了账号而后悔至今。
事实证明,离开这些东西,虽然偶然有麻烦,但不至于无法生活。当面临满街的共享自行车时,我对蓝色的哈啰(来自阿里)和黄色的美团视而不见,走上一段路程去骑青桔单车。并不是我对青桔所属的滴滴有任何偏好,它也是大公司。但相比之下,一来我不使用阿里的服务,二来我没注册过美团,再怎么说,滴滴比这两家公司小很多,何况,我的滴滴账号注册于多年以前。如果滴滴是一家新公司的话,我会干脆放弃使用任何共享自行车。
不再注册新的账号,也跟现在的注册要求有关,国内所有的网络服务,如今都要求用手机注册,这是实名制的要求。我对实名制有一定的意见,它所带来的问题似乎大过它带来的益处。理论上,所有网络服务都已经实名了,是否应该意味着网上的谣言、暴力或是诈骗要少一些?毕竟如今所有账号都是实名注册的。但事实上,诸如电信诈骗之类的网络恶行即使没有变得越来越泛滥的话,相比实名之前至少也没有多大改善。
而使用手机号注册网络服务,最终带来的后果是手机号会泄露。即使我这样一个将网络注册控制在最低程度的人,也要时不时收到不少垃圾短信,这里面广告短信已经算是不错的,更烦人的是一些钓鱼或是诈骗消息。虽然我已经是通信公司“高频骚扰电话防护”的高频使用者,每次接到广告电话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它们加入黑名单,但各种各样并不在我期待之中的电话仍然源源不断地打进来。这些年来,我不断精进自己挂断骚扰电话的速度,已经能做到在对方开口之际迅速挂断,因此这些电话后来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广告还是诈骗,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瞬间挂断这样的做法丝毫无法打击他们继续打来电话的决心,许多时候,电话由尚不具备感情人工智能打来,即使张口即被挂断,它们也感受不到任何职业挫败感。
可能,我已经到了不再轻易尝试新东西的年纪,所谓抵制大公司或是不愿意交出手机号只是我随意拿来的借口。对我来说,尝试新东西的收获难以评估,将数据拱手交给大公司所带来的后续打扰却实实在在,尝试新的事物总感觉有些得不偿失。
大多数情况下,我尝试新的网络服务都出自于被迫。我还记得几年前,刚刚来到这家单位,几位快退休的同事正执着于邀请别人帮她们的拼多多“砍一刀”。我本以为,“没有安装过拼多多”是一个足够坚定的拒绝理由,却不知道针对我这样的顽固用户,拼多多如同教父般给了她们无法拒绝的激励。由于我不愿意使用阿里的淘宝,从那以后拼多多真的成了我经常使用的服务,这大概是这几年来,我尝试新事物最成功的一次。
我最近一次注册新的网络账号是上个月。在一家商场,我突然被一个女生拦住,她的手机没电了,问我能不能帮她扫一个共享充电宝,她充上了电就会把充电的钱转给我。此时,她就站在共享充电宝机器旁,我说,没问题,不过这些是美团的充电宝,而我没有美团的账号。
她以为我只是没有美团的APP,于是说,用微信扫就可以了。也许,她觉得每个人都应当早已注册过美团。我无意同她解释,只是跟她说,我们去找找看有没有别的品牌的充电宝。我们在商场里走了好一会儿,先后又看到两台充电宝的设备,但都是美团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我需要解释一下了,我说,我这个人有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坚持,就是拒绝使用一些大公司的服务,美团刚好在其中。她对我说,她理解。我对此表示怀疑,这会儿她毕竟有求于我的状态,我还没扫给她充电宝呢。也许她真实的想法是,怎么还有这样的怪人,这种人应该怎么叫外卖啊?如果这真的是她的想法的话,我倒是很想回答一句,由于外卖服务只有两个,分别来自阿里(饿了么)和美团,所以我从来不点外卖。
那天在商场里走了很久,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美团的充电宝。我终于从心里得出结论——这里的充电宝生意已经被美团垄断。这下轮到我不好意思了,因为我的无谓坚持而拖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商场里走了半天。在又一次走到一处美团充电宝旁的时候,我终于放弃,说,就美团吧,就地注册账号后扫了一只充电宝给她。
我听说,国家网信办已经要求所有网络服务提供注销账号的方法,理应包括美团,但我在它的小程序里始终没有找到注销账号的途径。也许,注销功能藏在它的APP里,但我从未下载过它的APP,我决定就此作罢,没必要再给它新增一个APP下载。所以,我使用它的场景比起支付宝要有限得多,只要再次在被美团垄断的商场被人拦住要求帮忙扫充电宝时,我才会再次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