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谴责外卖伤害食物感情
根据最新数据,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外卖公司每天的订单数量合计已经超过一亿单。在这两家公司工作的人一定会纳闷,怎么,全国竟然还有十几亿人不点外卖?
我就是那十几亿人中的一个。我并不是完全没点过外卖,十年前,互联网热钱涌动,各种外卖创业项目层出不穷,我记得自己点的第一单外卖,是从百度旗下的糯米平台,点了一份“食其家”的牛肉饭。如今,那家“食其家”早已关门,看来,外卖对于生意的促进十分有限。
糯米和美团饿了么一样都是平台,这些平台自己本身不做饭,早期的外卖企业有自己做饭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家叫“味蕾便当”的企业。
这家是创业公司,它自称自建了中央厨房,还聘请了五星级酒店的大厨,采取的是订阅制,用户每周预订下周五天的午餐,到了中午,午餐就会送来,平均一顿饭二十多块。
想想吧,二十多块钱,五星大厨亲自掌勺,送货上门,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只要二十多块。我在一开始就决定成为它的用户,因为它每周的菜单里都至少含一顿沙拉,很适合当时正在减肥的我。
但是当时二十多块的价格,相比于“食其家”之类还是贵了不少。如今,网上关于这家企业的信息已经不多,某招聘网站上还保留着这家公司的介绍,其中写道:
我们把五星级水准的厨师集中在我们的厨房,秉承着同仁堂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讯条,所有食材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尝试着以一流餐厅的食材和卫生要求来给大家做放心便当。从2015年10月份试营业开始,已经拥有3个自建中央厨房,一万多购买用户。
我就是它那一万多购买用户当中的一个。我猜,这个用户数量已经是它的峰值,因为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好像就经营不下去了,我减肥失败也因此而多了一个借口。
就算有一万个用户购买它的午餐,它每天的营收也就是二十多万。为了这每天二十多万的收入,它需要建立中央厨房,聘请五星大厨,支付配送费用,还要开发APP,单单开发苹果和安卓的APP这一项,都不知道它要卖多少单外卖才能赚回来,更别提别的成本了。那是个既没有微信小程序也没开始流行预制菜的年代。跟当时许多初创企业一样,融不到资之后这家企业自然也就不再运营。
后来的2016年,我用过的另一个外卖产品叫“回家吃饭”,适逢共享经济大行其道,于是有人想出了“共享吃饭”这个主意,理念是就像每个拥有汽车的人都可以注册为网约车司机一样,每个拥有厨房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注册成为厨师,靠做饭来赚钱。
“回家吃饭”的公司主体名字叫“加双筷子科技公司”,从它的产品名和公司名,让人觉得是顾客可以到厨师家里吃饭——不就是加双筷子的事儿吗?实际上它仍然是个外卖平台,只是提供方从餐饮店变成了个人。它主打的是家常味道,可是大家之所以点外卖,不就是想吃点家里吃不到的东西吗?
因为“回家吃饭”融到了更多的钱,所以它坚持得更久。今年,有朋友说起这个平台居然2020年已经停止运营,我的第一反应却是,它居然能撑到2020年?
“回家吃饭”是家明星公司,它的投资者是有着“风投女王”称号的徐新,这位女王因为在早期成功投资了京东而风头无二,时至今日,还能经常看到她在各种场合分享她的投资经验,有时候我会点进去看看她会不会就她投资的明星公司“回家吃饭”说点什么,总是一无所获。
再后来就到了外卖寡头垄断时代,这些外卖平台的模式,就是建立起庞大的配送网络,将食物或是其他东西迅速送到客户手上。而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就没再点过外卖。
我不点外卖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外卖是对食物一种侮辱,它极大地伤害了食物的感情,对此我表示强烈谴责。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除了会哭会笑和有着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之外,不就体现在对于食物有着充分的尊重吗?
外卖对于食物的不尊重,来自于于配送的需要,需要将食物放进廉价的塑料容器里。
为了盛放食物,人们发明了盘子和碗,为了讨好食物,不断精进技艺,生产出更精美的盘子和碗。可以这么说,近现代之前,世界各地区比拼文明发展程度,比的就是食物容器的精美程度。哪里能造出来更好的碗碟,无疑哪里就拥有更精致的生活。
所以说,自人类有了文明以来,人类的食物祖祖辈辈居住在它们应该居住的地方——盘子或碗之中,自古以来,盘子和碗就是食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可倒好,因为外卖的缘故,迫使食物流离失所,由宽敞的盘子迁居到了逼仄且廉价的塑料盒子里。这么狭窄的空间,不是在虐待食物吗?又不是猫,那么喜欢蜷缩在盒子里。
盘子多好啊,宽敞,透气。塑料盒呢?狭窄,憋屈。如果食物也有阶级,住在盘子里的食物绝对看不起住在盒子里的,那能是食物正经待的地方吗?住在盒子里的食物能讨到老婆吗?容器就是食物们的住房,虽然食物本身的味道就跟人的品格一样难以捉摸,但是住房的条件可是一望便知的。
对于食物的评价,目前最权威的是米其林,但是它评价的是食物本身吗?对它来说,食物再好,如果食物的容器不好,或是食物容器的容器——也就是用餐环境——不好,都休想从它那里拿到星星。想象一下,把一家米其林餐厅的食物,装进外卖盒子里放在一家卫生情况堪忧的小馆子里售卖,食物还是那个食物,绝对没有任何可能评到米其林的等级。那些美食家压根不会踏入这么一家馆子。人就是这么现实,优先从居住条件判断一切事物。对于米其林的美食家而言,食物本身的味道是0,但食物的容器和就餐环境是1,再多的0,都要跟在1后面才有意义。
所以我说,外卖对于食物就是一种侮辱。如果食物有感情的话,被装进塑料盒子里啃开会怒不可遏。在如此愤怒和委屈的精神状态下,它还能能好吃吗?而在人类发明“用盘子长距离运送食物”这项专利前,这个问题无解。
我不点外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不够环保。我并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但怎么看外卖都同环保理念背道而驰。
十几年前,上海开始实行限塑令,超市购物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需要另外花几毛钱单独购买。这十几年里,这项制度贯彻得很坚决,如今的超市不仅不提供塑料袋,也买不到塑料袋。如果顾客不想玩杂耍般地手握多种商品,就需要花几块钱买上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无纺布袋子,或是花更多钱买一只帆布袋。
对此我没有任何意见,因为我觉得购物袋就应该反复使用——就像盘子和碗那样。这种反复使用器物的环保生活其实我们已经过了几千年,直到塑料的出现将其打破。对于塑料的出现,人们很快有了对策——出台限塑令。而外卖平台的出现又将对于塑料限制打破。
点一餐外卖,一般吃完会剩下几个塑料盒子、一双一次性筷子和一个塑料袋子,据我所知,没有人会重复利用这些东西,都是一扔了事。不知道限塑令以来,全国每天减少了多少个塑料袋的消耗,不过外卖行业每天一亿多的订单,显然就已经制造了一亿个塑料袋垃圾。
这其中我最难以接受的是双重标准。我家附近有这么一家国际平价超市,它的商品物美价廉,提供不同尺寸的无纺布购物袋供顾客选择,没有塑料袋。与此同时,这家超市也跟外卖平台合作,顾客可以在线下单。如果选择线上购买,只需要付几毛钱的包装费,所购商品就会被装进塑料袋里送货上门。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店里,没有塑料袋购买;换成在线下单,就可以买塑料袋。怎么回事?限塑令还分线上线下吗?这样的话,只要一直有人从线上下单,限塑令就根本起不到预期作用。我相信,即使放开限塑令,人们所产生的塑料垃圾同外卖行业相比仍然微不足道。
而目前外卖的价格,使这种模式看去去很可疑,背后一定隐藏着我难以理解的秘密——叫过外卖的人都知道,同样的食物,叫外卖反倒比亲自去店里吃要便宜。
按理说,把食物打包,从它们宽敞的居所移到逼仄的盒子里,再派一个人送上门来,增加了成本,同样的食物,外卖送上门的应该更贵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
这让我想起《纽约时报》,这份报纸需要付费才能查看它的在线版,这无可厚非,毕竟生产内容需要成本。但是它也推出了中文版,本来需要付费的英文内容,他们雇了人翻译成中文,增加了成本,却免费提供给中文读者们看。到底谁在买这个单呢?真是让人想不通。
又是谁在为便宜的外卖买单呢?有人会说,是平台在补贴,这不可能。一天一亿单生意,就算每单补贴一分钱,平台都要亏不少钱。从这些外卖平台的财报可以看得出,它们不仅没亏钱,反倒通过配送生意在赚钱。毕竟它们千辛万苦取得垄断地位不是为了做慈善。
一共四方参与的活动,平台没有亏,那只有可能是剩下的三方——饭店、外卖员和顾客在吃亏。具体谁亏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我不希望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吃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角度,我只能不点外卖。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是出于隐私的考虑——我不想让自己的居住地址出现在任何一家互联网的数据库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各公司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随后数据被层层转手倒卖,最后的归宿是藏在缅北或是世界各个角落的电信诈骗分子,只能他们能从平平无奇的个人信息中提炼出巨大的价值。而发生这种信息泄露的恶性事件之后,人们往往拿这些公司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按照它们的说法,它们也是受害者。
从保护隐私的角度出发,我收快递会直接填写附近驿站或是快递柜的地址。但对于外卖而言,除了一些写字楼,基本有这样的暂存服务。即使有,它也违背了外卖存在的意义——如果我能够走到附近的驿站或是快递柜去取外卖,为什么就不能走到附近的餐厅用餐呢?外卖天然就是应该送上门的。
这么多年,坚持不点外卖,我觉得自己在对抗资本主义、促进环保、保护隐私方面都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过这些都是顺便为之,我主要想做的,还是维护食物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食物大概也是一样吧,你尊重它,它才会好吃。
而且人类也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既然有人提倡环保,有人提倡保护动物权利,也是时候有人站出来为食物的尊严说句话了。所以我呼吁,尊重食物权利,保障食物居住条件,停止虐待食物,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