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与时间票
有段时间,我国的一切东西都凭票供应。买东西光有钱不够,必须有票,粮票,布票,糖票……这其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粮票。粮票离我们并不遥远,一直到1993年才被取消。
如今买东西,只要花钱就可以,不必再管什么国家层面的限量供应。但是,类似粮票之类的配额制度并未取消,只不过配额不再来自于国家而来自于命运。消费某样东西,除了花钱,还需要花时间。时间,可以看作另一种形态的粮票,不妨称之为“时间票”。
看一部电影,除了要花40块的电影票钱,还需要支付两个小时的时间票。一切消费,都需要拿出时间票来与钞票相匹配,如果只出钞票不出时间票,比如花钱买了电影票却不去看,这个消费除了浪费钞票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时间票的弹性也没有钞票那么大。看一场电影,花的钱可多可少,豪华影厅需要100元一张票,从网上下载分文不花,但看完它,需要的时间票大体是两个小时左右。
我知道有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用倍速看电影或是看短视频平台的“速读”电影,比如用两倍速看电影,就可以把时间缩减一半,在短视频平台看电影解说,几分钟就可以“看完”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我很难理解这种做法,本来就是消遣,又不是什么学习任务,有什么应付的必要吗?如果一部电影是好作品,我希望用正常的速度看完它,体会它的节奏与声音,这些东西会因为倍速或是解说而变得奇怪;如果一部电影很烂,我根本不愿意看它,哪怕只花几分钟的时间。
即使一个每天都去影院看电影的狂热爱好者,由于时间票的限制,最终能花掉的钞票也十分有限。假设每天花40元的电影票钱,一年也不过花了40*365=14600元,看上去不少,但这个钱其实还不够订阅现阶段毫无用处的人工智能ChatGPT pro一年(每月费用200美元。
一个人也许拥有比别人多得多的钞票,但他所拥有的时间票相比他人多不到哪里去。目前看来,这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目前为止,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都来自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没有哪个团体享有特权。再有钱的人,也无法(无从)通过钞票行使贿赂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确实,有钱人可以支付ICU的费用,在重症病房躺更长的时间,看上去延长了一些寿命,获得了一些时间票。不过,这些多得的时间票大多要花在病房里,生病,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票的事,躺在病房里,就很难出去吃饭、看电影、晒太阳。生命最后阶段的时间票,用途已经不太大。
即使未来存在那样一种可能,可以用钱来换取健康寿命的话,许多有钱人也未必愿意去换。很多人能够积攒大量财富就是因为把钱看得比命更重要,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拿更重要的钱来换不那么重要的命呢?
就算真的有人想通了,愿意用金钱来换寿命,如果不是全人类寿命共同提高,而只是极少数人享受长寿的特权的话,只会让这极少数人成为人类眼中的怪人。
不妨假设如今有个人已经活了150岁,这样的人在众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他生于1874年,与他同一时代的清朝人——他的父母、朋友乃至子女——如今已经全部去世,他那个时代的作家(比如生于1881年的鲁迅)都已经快去世一个世纪了。生活在如今这个时间,哪怕他再爱学习,再与时俱进,恐怕都很难与比他晚生了一百年的人们(这些人也都五十岁了)聊到一起去。之后除了一些历史学家以外没人对他感兴趣,他是个长寿者,但在大多数人眼中他因为活得长而显得奇怪。
处心积虑积攒财富的人,显然要的并不是这么个结果。
人们喜欢祝福别人健康长寿,其实这个长寿的意思并不是永无止尽地长下去,而是“不比同龄人活得短”的意思。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寿命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平均预期寿命,确实是个遗憾,因为生活中许多该体验的事情还没来得及体验。但如果远远超过社会平均预期寿命,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而体验完了所有的事剩下的只有无聊,只是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一点担心而已。
贝多芬说,“要是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能有多美”。经过思考,我很难同意这样的想法。别说千百次,哪怕是再活一次,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如果再活一次,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否能保留前一次生命的记忆与经验?如果带着之前的记忆与经验,好处显而易见——可以避免做许多蠢事,不仅可以避免从小到大以来的尴尬与社死瞬间,也可以在面临一些选择时做出无懈可击的选择——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经历过了犹如考试作弊。
但这样同样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怪人,还不仅仅是奇怪,简直令人讨厌。这个人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一颗老谋深算的心灵,在除了临死一刻的大多数阶段,都显得远远比其他人成熟,永远不会犯小孩子或是青年人经常犯的那些错误。生活中,有些人只是稍微显示出一些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成熟就已经足够招人烦了,何况这么一个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大了几十年的人呢?
如果再活一次,但无法保留之前的记忆与经验,也无所谓再活一次了。也许我们现在的生命,本身就是抹去了此前记忆与经验的重复,也许真的像贝多芬所说,已经活了千百次。但因为我们没有带任何“前世”的记忆经验来到这个世界,所以该犯什么样的错误,一个都不会少。
所以,每个人的时间票都有限,不存在用完了之后重新再领一沓重新开始。
粮票的时代,买东西时,不仅要计算需要多少钱,还要计算需要多少粮票;时间票的时代,我们买东西时却往往忽略了计算需要在买的东西上花费多少时间。如果只花钱而没有花时间,买电影票而不去看,买书而不去读,买衣服而不去穿,都是浪费。
买这些东西,花的钱也许不多,但它们对于时间票的消耗巨大,而每个人的时间票都十分有限,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票分配给这些消费品,最终也只能沦为浪费。
一部电影需要一张两个小时的时间票,一本书可能需要一张八小时的时间票。所有的衣服,在共享着每天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衣服越多,每一件能分到的时间票越少。
票如果按月计算,人生的时间大概一共有900个月,想象一个有900张票的簿子,每一个月,都要撕掉一张交给命运。人所拥有的钞票数量有增有减,但时间票只会一直减少。
有时候,消耗时间可以换来金钱,有时候,消耗金钱的同时还要消耗时间。生活,其实就是如何消耗时间的艺术。用时间换一些钱,再用一些时间把这些换来的钱消耗掉。投入过多的时间去换钱而不消耗,是被金钱或是工作的异化;只消耗时间金钱而不工作,入不敷出,陷入债务之中,也并非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是在自己的时间票用完的时候,刚好钞票也用得差不多。
当一个人夸赞“年轻真好”时,其实是在羡慕年轻人时间票之多,多到不用去点。当一个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时间票有限甚至所剩不多时,往往就是成熟或是苍老的开始。许多事情花费钞票不多,但人们还是不愿意去做,是因为意识到因为时间票不够而囊中羞涩。甚至,有的钞票不花钞票但要花费很多时间票,比如社交,所以年纪越大的人越不愿意社交。
如今又是年末,又到了交一张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票给命运的时间了,回想这一年,我这张花掉的时间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希望明年底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