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ao.net

东西,我买够了

人总有一天需要意识到自己买东西已经买够了,否则,如果到了离开世界的时候还无法放下购物欲,那就不得不带着毫无必要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而我现在就已经认识到,我不需要再买什么东西了。

我的房间常常很乱,这固然同我的懒有关,但客观上,我的东西确实太多了,过多的物品增加了打扫房间的工作量。

我最多余的物品是书。回顾十几年前的我,购书成瘾却不自知。当时看到有人热衷于网购,每天不收到几个快递就仿佛虚度一般,我还心生嘲笑,没有意识到自己买书的瘾并不比人家小,只因书是特殊商品而没有内疚感,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那时候京东正在大战当当,这两家对战的方法是烧钱卖书。经过三天两头“满300减100”叠加各种优惠券,很轻易就能以二到三折的价格买到书。当然,我自认为自己不傻,总是买一些精美的画册,以摄影作品为主——理由是这样的,文字印刷品容易盗版,也易于电子化,不方便保值。这些画册可不一样,对于印刷设备或是纸张都有要求,盗版书商力所不及,而电子设备则由于尺寸所限无法展示巨大的图片,简言之,这些画册不可替代,一直放着可以升值。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画册有没有升值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搬家的时候它们是巨大的麻烦,这些画册单本就已经足够重,何况一起装进纸箱呢?此外,由于它们巨大的尺寸,就算想送人,都要承担更高的快递费。

这些画册,我大多没有仔细看过,有的甚至至今没有打开过塑封。

我当时还经常使用一个名叫“快书包”的服务,当时住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中心城区的顾客,下单之后可以在一小时之内收到书。如今在智能手机时代,下单一小时之内收到商品没什么稀奇之处,不就是外卖吗?但那时候还是电脑上网的时代,我只需要在办公室打开网页,点几下鼠标,没过多久就能收到送上门的书籍。

事后想来简直可笑,买书需要这么着急吗?为什么连一两天都不能等呢?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服务,不是因为我读书上瘾,完全是购物成瘾,迫不及待想第一时间收到商品所致。

事实证明,“一小时配送图书”完全是不必存在的小众需求,否则进入了样样商品都可以一小时配送的外卖时代,这种商业模式反而消失了就是例证。

我虽然不停地送书给别人,但买书的速度更快,有如小学生往浴缸里边注水边防水的应用题,最终还是慢慢将房间填满。如今家里的这些书,不仅大部分我都没看,还在搬家时增添了巨大的麻烦。冰箱或是洗衣机已经算是搬家的大件,在重量上都比不过一只装满纸张的纸箱。这些没怎么看的书,却还心安理得地居住着大城市安贵的住房空间,实在气人。

我早已经意识到自己书太多的问题,于是几年前就已经决定少买书,尽量通过图书馆借阅,但这几年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溜进了我家里。回顾一下,买书的理由无非是“这本书太新,图书馆还没采购”或是“图书馆的书被别人借走了”之类,这证明了一个人瘾上来之后什么都能成为放弃坚持的理由。看个书而已,有什么不能等的呢?满屋子的书都没看,为什么单单要急着看这一本?说到底还是购物的瘾在作祟,想看书是假,想买东西是真。

书是这个世界上对于延迟满足回报最高的一种商品。新书上市,只要等上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图书馆免费借阅;再等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微信读书之类的APP上阅读;如果愿意等上足够长的时间,比如作者死后五十年,这部作品就进入了公版领域,不仅书的内容完全免费,甚至可以拿来商业化使用。

等待一个与自己同时代的作家去世五十年难度确实很大。不过,许多伟大的作家已经去世超过五十年,孔子庄子鲁迅老舍,他们的作品我尚且没有读完,着什么急读新书呢?

如果拥有许多书尚且说得过去,有很多衣服就是件我自己都很难理解的事了。偶尔打开衣橱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怎么会有这件衣服?什么情况下买的?一共穿了几次?这些问题我往往都很想想出正确答案。

认识我的人会说——你不像是个有很多衣服的人啊?这正是问题所在。我有很多衣服,但穿来穿去的就是那么几件。穿这几件衣服,完全是因为方便所致。除了衣橱,我还有个开放式衣架,除了衣架,还有个用于堆放衣物的储物柜。衣橱一年到头也不会打开几次,衣架上大多数衣服只是一直挂在那,只有胡乱放在储物柜上的衣服日常穿得最多。我日常的习惯是,从阳台晾衣架取下晾干的衣服穿上,晚上脱下来之后随手扔在储物柜的其他衣物上,需要洗的时候再洗晒晾干,全过程完全不关衣橱和衣架什么事。

衣橱和衣架的作用,只是用来存放我永远也不穿的衣服。

除了书和衣服,别的东西我显然也太多了。我有两个电子墨水屏的阅读器,其中较新的那个购于半年前。为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还要再买一个?因为新买的那个有个电子笔,可以直接在电子墨水屏上写东西。我当时的购买理由是我以后会在那个上面写作。实际上,除了买来的时候打开了一下,如今我已经有几个月没碰过这两个电子阅读器了。

总之,我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够用了,无论再买什么,都是出于满足购物欲多过实际需求。我决定改变这一点,从现在开始,不再购买日常消耗品以外的耐用品。

因为耐用品的问题在于,它们会一直占据着空间,而丢弃它们需要很大的决心。即使有一天,一件耐用品坏了,我很有可能会买一个新的来替代它。但是,许多耐用品的使用频率极其低,毫无拥有的必要。处理掉大多数不常用的物品,对生活的负面影响简直可以忽略,正面影响却显而易见——可以释放大量的空间,得到一个清爽而易于整理的家。

有些书明明已经十年没有打开过,很有可能余生都不会打开,但总是下定不了决心将它们处理掉。一来当初花了钱,二来总觉得未来可能会有奇迹发生,使得它们英雄有用武之地。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十年都没打开的书,这辈子都不会打开了,所以不妨扔掉”——听着挺有道理,但反过来说,十年都摆脱不了的书,很可能这辈子都摆脱不了。

这几年,我先后从宜家买了几个置物架——宜家的东西,众所周知,无论运输或是组装都是个麻烦事儿。即便如此,这几个架子还是不够放那些书,如今我的好多书躲在另一个衣橱里,不见天日。衣橱里的东西,无论是书或是衣服,因为我不常打开,于我而言都已经相当于不存在了。

如果我没有那些书或是衣服,就不再需要容纳它们的架子或是衣橱。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可以节约出巨大的空间,我已经在杂乱的空间里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是时候体验一下在简约空间里的生活了。

曾经看到国外有位奉行极简主义生活的人士,一共只拥有50件物品,其中袜子还是单独计数的,这五十件物品,估计一个行李箱就能装下。我不奢求自己能把东西减到那么少,但摆脱一些多余的物品很有必要。所以未来我的计划不仅仅是不买东西,更要处理掉一些物品。

所以我定下计划,每天处理掉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必须是耐用品,无论是书、衣服或是各种乱七八糟的装饰品。有朋友需要,就送给朋友;没有人需要,就扔掉。如果哪天不得已购入了新的物品,那天就额外处理掉两件物品。

这件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没什么难度,本周我刚刚卖了两件衣服给某网上循环商店,每件回收价10元,尽管那两件衣服买的时候都花了几百块,但我对这样的价格已经很满意,帮我释放空间还给钱,世界上还有更好的事吗?但它不是每个品牌的衣服都收,如果未来有捐衣物的机会,我也很乐意将衣服捐出。

图书也是一样。买书的时候觉得二到三折的价格占了便宜,卖书的时候才知道书有多么不值钱,大多数的书,也就能卖个废纸的价格。电子化的时代,我决定不再拥有纸质书。

所以,我的朋友们,如果你哪天收到我送你的礼物(大概率是书),千万别想着回礼。因为我并不是真的要送你礼物,只是在处理掉自己一些多余的东西。你肯收下,就已经帮了我的大忙,如果这些东西对你有用,那更是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