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碎片化生活
去景德镇的古玩市场,可以看到一大奇观——许多摊位卖的不是瓷器而是瓷器碎片。这种景象很可能为瓷都景德镇所独有,在陶都宜兴,就没看到过有这么卖陶器碎片的市场。
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就能得到关于碎片的答案——博物馆中的诸多展品,都是由碎片所拼成。瓷器本身就易碎,古代官窑又会将稍有瑕疵的御制瓷器打碎,于是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可供修复的瓷器碎片。如果能找到比较完整的一套碎片,就可以修复出一件文物。瓷器修复,是一门高深的技术。
按照常识判断,瓷器碎片应该不贵,最起码应显著低于一只完整瓷器的价格。之所以存在这个市场,还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也许可以用收破烂的价格买到文物。
类似的投机,各行各业都有。云南或是缅甸的“赌石”,是买家试图以石头的价格买到玉;字画市场的“捡漏”,是试图以近乎废纸的价格淘到名人墨宝。甚至,“双色球”彩票,也可以看作试图猜对一组可以用两块钱买到一千万的数字。一切,需要的都是运气。
碎片自然有它的优势,除了便宜以外,相比于完整的瓷器更加便携。无论卖家或是买家,都可以将大量碎片统一装入口袋中运输或是存放,完全不像完整瓷器一般需要百般小心。即便有这些优势,一般的买家,恐怕对购买瓷器碎片都没什么兴趣。毕竟,将碎片复原成完整瓷器的难度,同刚好想出一组刚好可以中彩票的数字差别不大。
虽然很少有人愿意接受打碎的物品,更不愿主动打碎物品。但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却乐于主动将时间打碎,以期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
与瓷器的碎片一样,时间的碎片也自有其优势,一是“便宜”——它更容易获得。对于许多人来说,很难拿出两小时的时间看一部电影,但可以拿出十分钟在短视频平台看这部电影的解说;很难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用一周的时间看完一本书,但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反复复地看博主们传递书中的观点碎片;难以写一篇稍有长度的文章,却可以拿出碎片时间在微博之类的社交平台上“碎碎念”。
时间的碎片的另一优势,是它们像瓷器碎片一般“便携”。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强了这一属性,无论等车或是坐地铁的间隙,都可以抓紧利用时间看一部电影的解说,或是听视频博主输出一个观点。这也给了人们一个错觉——即使碎片时间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
一个人可以每周去一趟古玩市场,以收破烂的价格买一堆碎片回来,不过即使这样坚持一辈子,如果不能用这些碎片拼出一只完整的瓷瓶,也只是收了一辈子破烂。同样,如果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接收碎片信息,最终得到的也仍然是一堆碎片。所以,靠收集碎片而实现的时间充分利用,终究是一种错觉。
也许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中不乏精品——可能景德镇的瓷器碎片中偶然能找到明清时代的旧物,但它们的“良品率”实在太低。不知道要收多少袋瓷器碎片,才能扒拉出一片元青花瓷器。不知道要刷多少条令人感官刺激但无甚营养的短视频,才能刷出一条真知灼见。
东西虽好,仍是碎片,要把碎片拼成完整的文物才有价值。在良品率如此之低的产品中,想要凑齐最终能拼出完整作品的碎片,基本不大可能。
我本人曾经就是一个碎片玩家。
在Twitter(就是现在的X)刚成立的第一年,我就注册了它,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发布精心策划的内容,以至于几年以后,我的推特粉丝数在中文用户中排名前几位,而这是在没有发布任何政治内容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绩。我后来的老板愿意让我在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负责互联网运营,与我用碎片时间将twitter运营得不错有很大关系。回过头想,虽然感觉自己花的都是碎片时间,但所有的碎片时间加起来并不少,但这些年下来,除了粉丝数字比较好看,自己并没有创作出什么比较完整的作品。
近期在送书给朋友,发现我还有不少一种行将消失的物品——杂志。在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种媒体形式曾经很流行,但由于它上面全是碎片,在互联网上碎片的竞争之下一败涂地。再过些时间,杂志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词汇。
杂志就是书的碎片形式,连送出去都很难。送给朋友花瓶,对方或许乐意,哪有送碎片给人家的?这些杂志的命运,大概扔进可回收垃圾桶。
杂志也可以看作纸媒时代的短视频。阅读杂志,各种话题可以浅尝辄止,不需要太累,如果不喜欢一篇文章,可以迅速地“刷”到下一篇。杂志背后有专业团队运营,有经费,有编辑,其良品率自然要比互联网上的碎片更高,但如果没办法将它们拼成完整的作品,最终只能是碎片。
而有那么多完整的作品可以选,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碎片呢?
在短视频平台看十部电影的解读,难道真的相当于看了十部电影吗?一只花瓶,确实有几个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决定了它的年代,比如它的花纹和落款,但很难说你只要看到含有它花纹和落款的碎片,就能说你看过了那只花瓶。“十分钟看完某某电影”的短视频也是如此,将电影标志性的碎片取出,配以统一的叙事节奏、人物姓名甚至背景音乐进行呈现。
我学英语的时候,曾经购买过牛津出的“书虫”书系。这一套书都是绿色封面,特点是将文学名著缩短成中学生可以读的长度,借此提高英语水平。我读《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读的这一版本,这个阅读经验完全毁了我对这个故事的印象,我相信简版的故事很难传递出原著的神韵。
只要你想,完全可以缩写任何名著。哪怕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也可以缩短成一句话——一个富家子弟的喃喃自语。不过,我很少见到过有谁读梗概代替读书本身的。说来惭愧,我至今没有读过《红楼梦》和《追忆似水年华》,因为它们都是大部头,要读完需要花不少的时间,但就算这些书有可以大幅节约阅读时间的缩写版本的话,我也毫无兴趣,这跟十分钟看完电影一样,看似节约时间,实际上是另一种浪费。
除了摆摊,古玩市场碎片摊贩的日常就是到各处收破烂,再把破烂拿到市场上卖。我决定拒绝这种收破烂式的碎片化生活,既不消费碎片,也不再生产碎片。
我手机上早已没有各种碎片内容的APP,无论是抖音、微博或是推特,我也已经很久不再花时间在这些碎片内容上面。生产方面,我还没有做到完全断绝——有时候会在社交媒体Blue Sky上发表一些内容。为了尽量使内容显得不那么碎,我每次力图用完它的字数限制(300字),目前上面发布的内容以影评为主。
不再生产与消费碎片内容,理论上会多出一些时间,我将用这些时间生产更加完整的内容。相比于碎片内容,生产完整作品的周期要长得多,就像一件景德镇瓷器的制成需要七十二道工序,生产完整的内容也需要雕琢与打磨。这必然不容易,但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于成果如何,可以明年这个时候再来检验。